
詮釋千百種的ADHD
後記:再多一點點反思
這四位台大ADHD同學的故事,
就是所有ADHD者的故事嗎?
這四位受訪者的經驗有一些相似之處,例如他們都因為成績優異而沒有在小時候就被「懷疑」有ADHD,而是在成年前後才獲得診斷;又例如他們普遍拒絕向老師甚或家人求助,因為會擔心被認為是在偷懶或找藉口。但另一方面,四人對於ADHD和自我之間關係的解讀又不盡相同:有人認為它就是一種疾病,有人認為它是自己的某一個面向,也有人認為它是自身的獨特氣質,而這樣的異質性又進一步延伸出各異的心態、用藥方式以及社會需求。
那你呢?你覺得ADHD是什麼?
如果可以不吃藥,你會怎麼做?
如果不是在台大的環境中,你會有不一樣的選擇嗎?
小直、小成、黛西和小凌的故事,帶領我們看見台大校園內隱而不顯的ADHD同學的所思所感。但我們還想補充的一點是,正因為四位受訪者都是台大的學生,所以若是將視角拉遠一些,四位同學的社會背景脈絡以及一路走到今天的歷程,可能具有一定的同質性,因此絕對無法代言所有ADHD者。
在台大校園之外,尤其是在從小就獲得診斷的ADHD兒童群體中,有人因為無法達成老師的期望而屢遭責罰,即便獲得診斷也被認為只是在找藉口;有人因為服藥而遭到同儕嘲笑,人際關係也連帶受影響,甚至遭到欺侮排擠……這些經驗同樣需要更多的關注與討論,而我們期望,或許這四位受訪者的多元經驗,能做為讀者們理解ADHD的起點,從而開啟更多討論,並從台大出發,營造更有善且同理他人的環境。